作为90后的I人,笔者可能是为数不多没那么喜欢春节的人。因为作为游戏媒体编辑,除了每年春节期间关注各大厂商动向,编辑稿件,同时回家还背负着亲戚的审视:你搞游戏行业的,是个正经工作吗?
在提前返乡的路上,我正在认真地看着《王者荣耀》的春节活动前瞻录屏,研究着王者今年的花活。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华强北出品的苹果耳机有个特色,就是当身边其他人也在用华强北耳机时,会因为串流而断连。当我意识到这个情况时,手机声音已经外放好一会儿了。当我手忙脚乱打算调整时,旁边的小哥冒出了一句 “等下,我想看看他们还有什么福利”。
我噗一声笑了出来。没想到能在动车上遇到“农友”,我俩顺着王者春节聊了起来:从活动福利聊到了游戏皮肤,又从探讨本命英雄到打趣策划“下地干农活”...慢慢地,话题逐渐从游戏,转移到了现实生活。
小哥来自“深圳技术大学”,一个离市区较远的学校,平时做做兼职,寒假利用攒的钱,已经在周边玩了几个城市了。
我羡慕他漫溢的能量,眼睛里对未来充满希望。他羡慕我的黑眼圈,说我们游戏编辑肯定每天晚上都在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我不忍心告诉他,眼下的黑青都是上班的福报。
实际上,身边大多数游戏媒体编辑都是I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更享受与虚拟世界的连接,很少会和一个陌生人聊得火热,毕竟找个大家都共鸣的话题实在太难。但是,没想到因为《王者荣耀》,能够在春节返乡的路上,收获了这段随机的友谊。如果没有共同的游戏话题,在火车上和陌生人搭讪聊天,对I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而这类故事,也许每天都在王者峡谷内外上演。
故事,从一句“开黑”开始
许多竞技类游戏,天然就具备社交基因。因为竞技游戏本就需要多人配合,共同完成“任务”,组队、交流这些行为不可避免。就拿《王者荣耀》来说,游戏本体就有着辅助玩家社交的丰富设计,比如亲密关系系统、师徒系统、局内语音等等。
但是,仅有这些“基础设施”还不够。玩家的需求是日益变化的,产品本身也要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来满足不同玩家在不同阶段的社交需求。
因此,可以发现《王者荣耀》也在不断更新产品设计,优化玩家与好友,甚至与陌生对手之间的社交环境,比如“王者时刻”、十人语音等。
另一方面,则是“人人都有,人人都会”。
《王者荣耀》几乎是大部分人的装机必备,不需要再重新下载、过教程,而是拿起就能玩。毕竟,一时的爆款,风头过后,玩家审美疲劳便会卸载;只有长青的游戏,比如《王者荣耀》才会一直留在玩家手机里。
再者,《王者荣耀》虽然竞技上限高,但门槛却很低,没办法打出露娜月下无限连或李白割草,那草丛三姐妹丢完技能就跑,一样能让新玩家过瘾。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王者的游戏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并且与时俱进”。
《王者荣耀》本就是一个流行文化产物,其核心的玩家群体又是最具备内容消费和生产能力的年轻人。因此,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及新媒体的扩散,王者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现象”,不只是玩家能懂,甚至一些不玩游戏的人也能理解其中的乐趣。
比如,《永夜星河》大火的时候,各大平台上也诞生了不少把剧中角色和王者场景相结合的二创作品,真正印证了那句“万物皆可王者荣耀”。
10年间,有过不少风靡一时的游戏产品,反复出现在人们口中。但一时爆款只能被称为“话题”,会被遗忘。只有真正长居畅销榜和排行榜十年的产品,才是真正的“社交利器”,因为它能不断“产出话题”。
《王者荣耀》一个亿的日活,不只是简单的数字,而是鲜活的人和故事。每一天因为王者,都有新的故事在发生,新的关系在连接。
返乡到站之后,我和小哥互留微信,打算春节切磋一番。毕竟高铁上的信号,容不下国服云樱的长枪。甚至,小哥加入了我的“蛇年上分小队”。小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小哥虽然和他们从未谋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春节在王者峡谷里携手战斗。
甚至,当他们即便在线下见面时,一局王者的时间,也能让他们从陌生到熟悉。
可以想象,在一些不被看见的角落里,一些不善言辞的I人找到了一个机会,向自己暗恋的对象发去了一条信息“王者新皮肤你觉得怎样,送你?”;在春节饭局里尴尬的人,用“开黑吗”找到了和同龄人拉近距离的方式;那些没有能回家的人,也有了在数字空间里热热闹闹,和队友,甚至对手相互拜年的年味。
就凭这一点,这个春节,下一个春节,《王者荣耀》依然是无可取代的国民游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