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天亮,何时夜深,什么时候天热,什么时候天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类的生产活动催生了天文学。睛朗的夜晚,面对满天星斗,发现星星与星星之间,构成一定的形状,这促使人们产生无限遐想,给这些星星安上名称以示区别,产生了一个个与星星有关的神话故事,形成了星座的概念。所以,星座概念是人们认识星空的一个手段。
当星座的变化与生产联系起来,天文学和历法就产生了,反过来通过星座的变化预测时间和风雨状态,以指导生产,占星就产生了,严格意义上说,它是天文历法的一部分。
《小屯殷墟文字乙编》第18卜辞说:“丙申卜:今夕方雨,毕,不风?允不,六月。”意为今晚下了大雨,月望在毕,还能起风吗?验辞为没有起风。
《诗·小雅。渐渐之石》载:“月离干毕,俾滂沱矣。”所以方雨即滂沱大雨。《尚书。洪范》说:“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殷周之际,古人相信毕星为雨星,箕星为风星。月望之日,月亮在恒星间的位置逐月在移动。当春季望月在箕宿时,经常刮风;当夏秋之交望月在毕宿时,预示雨季的来临。
由于夏季酷暑植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同时暴雨也能成灾,所以人们关心月离于毕的天象出现,导致对毕星的祭祀和祈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