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星座 > 把人工智能送上天,我国发射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把人工智能送上天,我国发射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来源:环球网
2025-05-20
117
管理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扬】5月14日,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一箭十二颗计算卫星是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什么是“三体计算星座”,该星座建成之后可以发挥什么作用?针对相关话题,《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之江实验室的相关专家。

“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一箭十二星效果图 (之江实验室供图)

据介绍,通常卫星需先将数据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对其进行解析,这种“天感地算”的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仅有不到1/10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且存在数据时效差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正是构建“三体计算星座”的出发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该设施将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与发展。

“我们不是简单地发卫星,而是要构建太空计算星座,把算力送到太空,实现计算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把人工智能送上天。”王坚表示。

“三体计算星座”新一批卫星发射任务的相关工作也已经启动。“今年,我们将完成超50颗计算卫星的星座布局。”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总指挥、之江实验室总工程师赵志峰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

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分论坛上,之江实验室首次对外宣布启动“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将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建千星规模的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星座建成后整个太空算力将达到1000P(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本次首发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该星座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试验任务。

据介绍,作为计算卫星的核心载荷,之江实验室研究突破的星载智能计算机把卫星算力从T级提升到P级,实现10-100倍的提升。星载高通量路由器作为星座天地网络互联的核心设备,将完成星间、星地和星内百G比特高速率、低延迟网络传输。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就像“星座资源管家”,能对星座的算力、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在轨计算任务编排调度及应用状态监测。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婆罗花开(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