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星座 > 解读《易经》是求“变”,还是求“和”?
解读《易经》是求“变”,还是求“和”?
来源:星丞谈古论今
2025-05-11
143
管理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经典,其思想内涵丰富而深邃,既有对“变”的深刻洞察,也蕴含对“和”的终极追求。解读《易经》时,“变”与“和”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维度,需结合其哲学体系与历史语境进行整体理解。

### 1. **《易经》以“变”为方法论**

- **“变”是《易经》的本质**

“易”字本义即“变化”,《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变易”。六十四卦通过爻变、卦变推演宇宙万物的动态规律,揭示一切现象皆处于阴阳消长、循环往复的运动中。如《系辞》所言:“《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 **“变”指向实践智慧**

古人通过占卜问卦,并非迷信宿命,而是借卦象的变动推演可能性,寻求在具体情境中趋吉避凶的应对策略。例如《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强调在动态中保持审时度势的警觉,体现“变”的实践智慧。

### 2. **《易经》以“和”为终极旨归**

- **“和”是变化的理想状态**

六十四卦虽以“变”为基,但其最高境界是“太和”。《乾卦·彖传》云:“保合太和,乃利贞”,即通过阴阳的动态平衡达成宇宙的和谐。卦象的终极组合(如既济卦)往往象征矛盾调和后的稳态。

- **“和”贯通天人关系**

《易经》的“三才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谦卦》通过“地中有山”的卦象,揭示谦卑守中的处世哲学;《泰卦》以“天地交而万物通”喻示上下交融的社会理想,均体现对“和”的价值追求。

### 3. **“变”与“和”的辩证统一**

- **变中求和**

《易经》的“变”不是无序的动荡,而是趋向更高层次和谐的必经过程。如《革卦》主张“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变革的必要性,但变革的合法性需以是否符合“天人之和”为尺度。

- **和中含变**

“和”本身也包含动态平衡的智慧。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真正的和谐并非静态均势,而是阴阳互动中生生不息的创造。《易经》的“阴阳相推而生变化”,本质上是对“和”的动态诠释。

### 4. **历史诠释的分野与融合**

- **象数派重“变”**

汉代象数学派注重卦气、爻辰等数理模型,通过精密推演揭示宇宙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将“变”具象化为可计算的时空秩序。

- **义理派主“和”**

宋明理学家(如程颐、朱熹)则侧重阐发《易经》中的伦理意涵,将“和”提升为“天理”在人间的显现,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实现天人合一。

- **现代视角的整合**

当代学者(如熊十力、成中英)提出“本体诠释学”,认为《易经》的“变易”与“不易”实为一体两面:变化中有恒常之道,和谐中蕴含创新动力,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哲学的“生生”本体论。

### 结语

《易经》的智慧在于揭示:真正的“和”必须建立在对“变”的深刻认知之上,而驾驭“变”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回归更高维度的“和”。这种“变—和”一体的思维模式,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穷变通久”的历史观,也为现代人应对复杂世界提供了“执两用中”的辩证智慧——在变动不居中把握平衡之道,在追求和谐时不失革新勇气。(图片选自网络)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阳光下的微笑(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