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梦》的作者普遍认为是周公。
但周公并非原创作者,而这本书实际上是民间假借周公之名所写,那么周公到底是谁呢?
周公姓姬名旦,真实姓名叫姬旦,从“姬”这个姓氏可以看出,带“女”字旁的姓氏一般历史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既然他叫姬旦,后世为什么称他为周公呢?
因为他在爵位上是“公”,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公”是姬旦能做到的最大爵位,再往上就是“王”,而他的父亲和哥哥才能封“王”,即周文王和周武王,所以他只能封“公”,因为他的封地在周,为了避讳其名,所以称他为“周公”。
周公一直忙于政务,不可能有时间解梦。《尚书·大传》中记载了周公忙到什么程度,“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总结下来一句话——周公很忙,没空解梦。
正因为如此,三国时期的曹操写了一首《短歌行》,诗中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见周公政务繁忙,连嘴里的饭都来不及下咽。
既然周公很忙,那么“周公解梦”的说法又是因何而来的呢?这要从周文王说起。
周公的父亲周文王姬昌会占卜之术,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写道:“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后世将这个故事演变成了飞熊入梦,于是周文王家族和解梦就扯上了关系,加上周文王会占卜,周文王的儿子姬旦也就被后世赋予了占梦的本事。
《周公解梦》将梦分为正梦、噩梦、思梦、寝梦、喜梦、惧梦六类,但周公并不会解梦,所谓的《周公解梦》只是民间流传,实际上都是假借周公之名所写,并不是周公自己写的。
今天我们翻看《周公解梦》的内容,基本上属于占卜性质,并非科学解读梦境。
古人以为梦境是神灵在预示未来,所以通过解读梦境就能预知未来的祸福,但是现今人类对于梦的认知发现,梦并不能预测未来的祸福,从概率上来讲,预言性的梦微乎其微。
《周公解梦》也不能解读现代人的梦境,因为古代没有互联网、影视剧、电子书、软件等虚拟产品,也没有电脑、手机、火车、飞机、摩天大楼、游乐园等现代物品。
既然古代没有这些东西,那么这本写于古代的书怎么能解释现代社会的这些意象呢?
另一方面,《周公解梦》属于词条查询类的工具书,不是思想方法阐述类的原理书,所以《周公解梦》只能用来查询,不能用来学习。
有人或许会说,《周公解梦》现在已经与时俱进了,书中增加了对现代物品的解释。
这实际上直接承认了《周公解梦》不可信,既然有人在增加书中的内容,更加证明了《周公解梦》并非周公所写。
《周公解梦》不但非周公所写,而且大量的内容都是后世杜撰出来的,特别是涉及到逻辑性很强的解读,基本上不可信。
比如《周公解梦》对于梦见粪便的说法是将要发财,对此还有一套逻辑很强的说辞,即粪便是肥料,肥料可以肥沃土壤,土壤肥沃庄稼就能丰收,庄稼丰收就能卖粮换钱,于是省去中间的环节,粪便就和发财划上了等号。
粪便和发财原本不可能建立起来的等式,因为一连串的逻辑推理,最终让这个等式建立了起来。
但是这种推理,其实是一种谬误,谬误之处不是其推理的逻辑,而是推理本身这件事情上就存在不真实性,因为我们的古人在逻辑思维能力上是匮乏的。
这一点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化概论》这本教材中明确指出,我们古人的思维是整体思维、形象思维、比较思维,而逻辑思维并不是我们的强项。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思想百花齐放,那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我们的思想就开始受到禁锢,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思想和理论被压制。
经过董仲舒改良过的儒家思想,最终变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不是辩证思想,更不是逻辑思维,因此我们的古人在逻辑思维方面比较匮乏。与逻辑思维相关的故事多是后世杜撰出来的,信就意味着被无形洗脑或自我心理暗示。
这一点基本认知在解读梦境中应该具备,有些梦需要了解梦主的思想体系,才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
再补充说明一点,《周公解梦》将粪便和发财划等号,这其中反映了思想盲区和思维惰性,从粪便到发财直接将中间逻辑推理环节省略,取而代之的是条件反射式的经验。然而这种经验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形,当前因发生改变时,中间的推理也会随之改变,最终的后果也就改变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上记载的各种名人梦境,一旦涉及到逻辑推理很强的梦例,基本上可以判定为杜撰的。
现在回答之前提到的孔子说的话“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为什么他年轻时就梦见过周公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希望自己成为像周公那样的人,梦里的周公实际上就是孔子内心世界的自我,周公辅佐成王制定了周礼,孔子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礼崩乐坏,故而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然而孔子终究是一个矛盾的人,这一点从他生前最后一个梦里反映了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