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胶片巨头柯达传出破产的消息,传统影像的脚步声在身后渐行渐远,逐渐淹没在时代洪流中。
另一边,为发烧而生的小米第一代在发布后迅速爆火,原本以运营商定制机主导的市场生态迅速动摇,国产手机厂家如春笋般涌现,早早为移动影像时代的来临埋下伏笔。
此后十年,智能手机野蛮生长,在芯片、屏幕等硬件配置上激烈角逐,在全面屏、伸缩摄像头等形态创新中不断演进,最终迈入第三个竞争周期——影像之争。
这些举措带来了显著商业回报:12S Ultra 首销月销量突破 120 万台,较前代增长 37%,成为小米首款 600 美元以上价位月销百万机型。
此后一年间,小米在 600-800 美元价位市场份额从 8.3% 跃升至 14.1%,迈出了走向高端的第一步。
从一开始借力哈苏,逐步建立自己的影像认知,再到聚焦人像风格,推出 LOMO 凝光影像品牌——OPPO 的影像探索,已经走上了属于它自己的路。
vivo
提及漫长摄影史,蔡司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在胶片时代,它以一家之力为包括康泰时、潘太康、徕卡、哈苏、禄来等相机名厂提供高性能的镜头设计,手握世界三大镀膜之一的 T* 镀膜,还横跨显微镜、望远镜、测绘仪器等领域定义行业标准。
这种跨越百年的技术积淀,为蔡司赋予了「光学教科书」的权威地位。
而 vivo 与蔡司一拍即合,成为国产阵营中唯一与殿堂级光学巨头深度绑定的厂商。
这一轮影像竞争,vivo 的表现不可谓不亮眼,根据 Canalys 的最新报告,随着影像旗舰的持续迭代,2024 年的第二季度,vivo 全球高端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39%。
再加上适当的技术下放,vivo 凭借 4930 万台的出货量及 17% 的市场份额,成功登顶 2024 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全年出货量榜单。
就在几天前,vivo 发布了 X200 Ultra,继续在影像上搞事情。这一次,他们把主摄从常见的 23mm 拉到了 35mm,配合画质更强的超广角与长焦,打造出了一个三颗镜头素质趋于一致的「影像大三元」组合。
在螺蛳壳里做道场,vivo 从光学焦段上做功课,尝试突破移动影像的既有领域,虽然这一步的方向还有待考察,但在逐渐陷入停滞的手机影像中,这样的探索本身已具备一定的积极意义。
从「身边统计学」角度来看,vivo 的成像风格在多个用户群体中展现出较强的接受度,技术理性与大众审美之间,它找到了一个足够稳的位置。
而 vivo 的野心远不止于此。2024 年,双方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将合作领域从手机影像拓展至 AR/VR 光学方案研发。这一布局直指未来移动终端的形态革命:蔡司在自由曲面镜片、空间光学模组等领域的技术储备,或将助力vivo在XR设备的光学显示与交互体验上抢占先机。
自 2016 年华为 P9 推出以来,手机影像竞争已历经九年;而从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全面与传统影像品牌合作算起,这场竞赛也已走过四年。
哪怕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一直在下降,但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发布的数据,在全面合作开始以后,2022 年三季度 600 美元以上的智能手机整体份额达到 22.4%,这是连续九个月增长速度超过智能手机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
将影像作为高端产品的立足点,并展开联名合作的战略,得到了市场的反馈。
苹果
在移动影像的讨论中,苹果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如果说国产厂商在上半场的竞争中卷生卷死,那 iPhone 扮演的角色,就是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我们先说说它面对风格化的挑战。
iPhone 是一个非常长期主义的厂家,纵观所有主流智能手机厂商,只有它在移动影像的光学时代和计算摄影时代都保持一种稳定的成像风格,也只有它从头到尾没有合作过任何一家传统影像。(原谅我排除三星这个厂商,在中国市场上,它的遗憾退场,实在太早了些)。
这种成像风格,我称之为「白开水」。
使用 iPhone 15 Pro 拍摄
iPhone 一直不追求浓烈色彩或戏剧化对比,而是像一杯透明玻璃杯中的水,还原肉眼所见。这种影像策略背后,是苹果一贯信奉的理念:照片,应该忠实于发生过的现实。
但当对手们纷纷建立起独立的色彩体系、风格模型、审美认知时,苹果终于在 iPhone 16 Pro 上交出了一份答卷:调色盘。
使用 iPhone 16 Pro 拍摄
这个可视化调色盘,简化了传统调色的逻辑管线,将复杂的参数归纳为四个可调维度。
就像自动挡汽车隐藏了机械原理,却让更多人能轻松驾驶一样,苹果将计算摄影的复杂逻辑封装在滑块背后,让用户仅需拖动坐标,便能直观地获得符合个人偏好的影像风格。
技术被隐藏于视觉之后,将审美的选择权交还给摄像头背后的人,这是苹果式的「无为而治」。
理念确实聪明,轻描淡写之间,用一个简单的坐标方块,提供了无数种成像可能性,四两拨千斤,苹果拿手的就是这种设计哲学。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调色盘甚至不能被称为答案——它更像是把风格化的答题纸还给你,让你自己动笔涂。
苹果一如既往地克制,也一如既往地骄傲:我不选边站,因为我就是标准。
但遗憾的是,正是这种骄傲,让 iPhone 成了那只领先以后就开始呼呼大睡的兔子。
在国产影像旗舰越来越贴身、越来越强势的追赶下,小小的滑块,似乎已经无法有效回应更深层次的影像需求。
这种无为而治,更像是一种不再进攻的姿态,可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iPhone 的静态影像能力,正在一步步失去昔日的优势。
影像旗舰的竞争,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可辨,主观审美与计算摄影的花样百出,依旧无法掩盖物理硬件的客观差距,在这场军备竞赛中,谁领先尚无定论,但谁稍有短板,就很可能失去逐鹿中原的资格。
2025 年,是手机影像的拐点几年前,各家手机厂商的发布会重点还围绕着「跑个分」,影像部分不过是 DXOMARK 排行榜的宣传专栏;如今,iPhone 在影像硬件上的领先地位已不复存在,国产手机正在成为移动影像,特别是静态影像创新的主导者,影像升级已成发布会的核心议题,占据近一小时篇幅。
不过弹指之间,时代变了。
但喧嚣之下,真正的变革迟迟未至。
合作的热度退去,品牌与风格调校逐步固化,用户的审美阵营初步划定。昔日的影像标杆 iPhone,也逐渐被超越。
一英寸大底、多焦段覆盖、计算摄影加持,画质已比肩卡片机,夜景直出不再稀奇。
看似卷无可卷,技已至巅,行业进入表面的「稳定期」——竞争不再是技术突破,而是划地为营,各守一方审美领地。
这样的平静,往往是风暴前的沉默。
二十世纪初,世界表面风平浪静,但刚步入工业化的列强已在暗中较劲,掰着手指盘算未来的版图。
工业革命席卷全球,有些国家抢先迈出两步,有些则稍显迟缓,但当时世界 90% 的土地已被列强瓜分,走在前列的国家开始质疑现有秩序——经济、资源、市场,是否该重新分配?
那是欧洲民众感到闷热潮湿的一个夏天,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每一次产业秩序的重构,往往都始于表面风平浪静之时,移动影像也不例外。
当审美不再是唯一的差异化手段,风格调校逐步定型,参数堆砌渐趋饱和,影像竞争的上半场已然接近尾声。
所有厂商都在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手机影像的下一枪,会在哪里打响?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大底的代价是厚重的影像模组与受限的 23mm 主摄,计算摄影虽强化影像质量,却难免带来影调不自然的痕迹,多镜头系统的一致性与切换稳定性仍是顽疾……
硬件虽强,却不像想象中那么美满,这仍是一场「补短板」的游戏,不断在妥协中寻找平衡点。
内燃机时代,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燃油效率接近物理极限,车企开始面临「再提升 5% 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于是竞争焦点随之从发动机转向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与智能驾驶,全面开启电动化与智能化的竞争赛道。
当技术接近物理极限或成本收益失衡时,单点突破的空间被压缩,想要在有限的物理条件下,实现更好的使用体验,竞争的焦点势必转向系统化比拼,影像领域也不例外。
谁能利用好硬件的技术积累,减少移动影像的妥协、谁能在焦段布局、计算摄影优化、色彩风格一致性等方面找到最优解、谁能构建一个足够稳定、无缝衔接的系统性闭环,谁就能突围。
届时,厂商之间的差距,可能会呈指数级拉开。
就像萨拉热窝的那声枪响,其导火索的意义往往只在事后才被赋予,时间的重要节点,总在回望时才清晰可辨。
但我隐隐觉得,我们或许正站在移动影像竞争的关键拐点上。
这个拐点的左侧,是红枫原色、丹霞原彩等对色彩与光线表达的重新定义;右侧,是焦段布局与模组结构的系统性重构,正悄然展开。
这个拐点的背后,是影像竞争上半场的平静落幕,这个拐点的面前,可能是下半场全面对抗的汹涌波涛。
周奕旨 (zhouyizhi)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邮箱9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原文链接· ·新浪微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