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易》之“周”的解释,一般来说有两种。第一种是汉代著名经学大家郑玄的解释,他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9]认为“周”意为“完备”,指“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对于郑玄之说,唐代的孔颖达提出了异议,这也是关于“周易”之“周”的第二种解释:
郑玄虽有此释,更无所据之文。先儒因此遂为文质之义,皆烦而无用,今所不取。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10]
在这段话中,孔颖达首先指出郑玄的说法没有根据,因此,后人据郑玄之说来解释《周易》之“周”也是不妥当的。接着,孔氏根据《世谱》等书的记载,从“连山”和“归藏”分别为神农氏和黄帝的名号出发,认为与其并列的《周易》之“周”也应该遵循同样的逻辑分类规则,所以“周”应该指的是周朝发源之地,也就是岐阳的周原,加上文王作《易》也是在周地,所以,《周易》之“周”应该是代指“周朝”的意思。
孔颖达的说法有理有据,郑玄的说法有理无据,后人干脆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于是,
《周易》之“周”,遂具两层含义。其一,表明彼时处于周代;其二,蕴含周备、完全之内涵。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