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历史信息。它犹如一座神秘的殿堂,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索其成书的奥秘以及蕴含的深刻内涵。本文将围绕《周易》的书名、内容、《易经》与《易传》的成书时代和作者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周易》书名的起源与早期记载
《周易》这一书名最早见载于《周礼》和《左传》。《周礼》记载的是周初及周之前的政治制度,《左传》中的相关记载则处于春秋时期。这表明“《周易》”一名在周初及春秋前期就已存在,且此时的《周易》仅指《易经》的内容,不包括《易传》。先秦时期只有“《周易》”之称,“《易经》”之名始于汉武帝置五经博士之时,《易》冠群经之首,足见其在当时学术地位的重要性。
二、《易经》的内容构成
《易经》的内容包括卦爻画和卦爻辞两大部分。它由64个卦组成,构成卦符的基本符号是阳爻“—”和阴爻“--”。三爻组成一个卦,共有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经卦两两相重,组合成64个六爻别卦。每个卦符有相应的卦辞,每一爻也有对应的爻辞,《易经》卦爻辞一共有64条卦辞、384条爻辞,外加2条“用辞”。其字数与《道德经》相近,约五千言。从战国楚竹书《周易》上的卦画中,能直观看到每个六爻别卦由上下两个八经卦构成,这为研究《易经》的卦画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说卦传
四、《易经》与《易传》的成书时代和作者
关于《易经》和《易传》的撰成时代和作者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东汉班固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易传》。唐代孔颖达基本同意此说,但接受“周公作爻辞”说,南宋朱熹则提出“人更四圣”说,将周公单列出来。《易传》中也有关于《周易》撰成时代与作者的说法,伏羲画八卦虽为传说,但说明其来源久远,而《周易》的完善和卦爻辞的撰成年代在商周之交的中古殆无疑义。现代历史学家通过挖掘考释卦爻辞中的故事,论证了卦爻辞成于西周初年。司马迁记载“西伯拘而演《周易》”,但周文王与《周易》成书的具体关系难以考证。
关于《易传》各篇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孔子作《易传》的传统说法早在北宋欧阳修时就受到质疑。可以肯定的是,《易传》非成书于一时一人,其主体成书时间在战国中期,往前可溯至春秋后期,往后可能到汉初,且与孔子及其后学有莫大关系。
易之三圣
结语
《周易》这部古老的经典,从书名的起源到内容的构成,从成书的时代到作者的探寻,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学术价值。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尽管在成书时代和作者等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议,但正是这些争议激发了后人不断深入研究的热情。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和研究方法的日益完善,相信我们对《周易》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和深入,《周易》所蕴含的智慧也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