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哲学思想史观第66讲》
一、邹衍其人
邹衍,约生于公元前324年,卒于公元前250年,齐国人。一般认为在今山东济南章丘区,区里有邹衍墓地如下图所示:
下载于网上
据记载,邹衍在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知识,时称“谈天衍”。曾做过燕昭王之师、齐国使者和稷下学宫稷下先生、上大夫。曾与公孙龙辨论“白马非马”。邹衍是先秦阴阳学派的创始人,著《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但皆亡佚。
与邹衍同在稷下学宫的邹奭非常欣赏邹衍的阴阳学说,擅长修饰邹衍的文章,被时人与“谈天衍”并称“雕龙奭”。著《邹奭子》十二篇,亦皆亡佚。
邹衍等人将《五行》并入《易经》,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体系。这里的“等”包括与邹衍同时期的人(如邹奭),也包括其门人和门人的门人。
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包括三部分:六十四个六爻卦卦符依次排列,同时配有卦辞和爻辞。相传六爻六十四卦卦序由周文推演排列;卦、爻辞为周公所配。
虽然说自东周始,人们逐渐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在西周时期乃至殷商甚至更早,人们也用文字来记录一些事情,包括本族邦的历史事件,并最晚也流传至西汉时期,否则司马迁也不能在《史记》中准确记载西周乃至殷商时期的各王名称及其传承关系等。据此可以说周公配卦、爻辞是可能的。有学者以卦、爻辞所记载的—些事件和用词在周初以后,便认为《周易》产生于春秋甚至战国时期。但综合分析,可以认定卦、爻辞由周公所纂,而后代有所增减。
卦、爻辞均为筮卦用语。正因为如此,才避免了被秦火所焚。儒家将《周易》列为群《经》之首,并不因为其《易》,而在于其《传》十翼。《易传》十翼对《易经》作了哲学上的解读,挖掘出其具有的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结构以及基本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序卦和杂卦。到了三国时,经学家王弼将其中的《彖》上下、《象》上下和《文言》编入《易经》。
二、依《周易.易传》复原《伏羲易》
《周易.易传.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据此,易经学者复原出《伏羲八卦图》如下第三插图的右图。
我们据此认为最早的《易经》是伏羲氏所创建的三爻八卦《伏羲易》,如下图所示:
《伏羲易》
该图中间为《伏羲八卦方图》,外围为《伏羲八卦圆图》。
《伏羲八卦方图》从左自右阳性依次递增。此卦序观念—直延续到殷商末年周文王创建《文王易》时。
之后,也许始于孔子,错误识别三爻卦的下、中、上爻的阴阳变化方向:之前,人们都是从下爻往上看,依次为:坤、震、坎、兑、艮、离、巽、乾(这种识卦方式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识六爻卦方式是相同的);之后,人们则从上往下看三爻八卦,将先天八卦卦序排列为:乾、巽、坎、艮、兑、离、震、坤。
由《周易.易传》可知《伏羲易》最初为《伏羲历》,它将—年分为四季八节,每季91天,全年共364天,大约产生距今—万年左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伏羲易》中看出它可以用来表示方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更为重要的是《伏羲易》体现出对立统一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观念。这是《易经》理论的核心观念。因为有此,我们才将它视为中华民族最早形成的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才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成年”,即文明时代、历史时期。
我们所绘上图用的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易经》阴阳符号,并用文字表示八卦的读音,同时用阿拉伯伯数字表示先天八卦卦序。但在伏羲时代人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阴、阳两仪?如何读两仪和八卦,现在己经搞不清楚了。两仪大概用黑、白块来表示,并且可能读两仪为“黑”与“白”吧。
在《伏羲易》也就是传统易学体系中的《先天八卦图》或《伏羲八卦图》中,乾坤、兑艮、离坎、震巽两两相对排列表示对立,而同在《八卦图》中表示统一。这点,无论如何识别先天八卦卦序,都能读出来。
但按传统易学所排列的先天八卦卦序,从《伏羲易》中读不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转换不出《易经》学说的微标,即传统易学所说的《阴阳鱼图》(也叫“《太极图》”),如下图所示:
《易经》学说的微标
《周易.易传.说卦传》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据此,后有学者认为:在《先天八卦图》中,左边:震→离→兑→乾四阳卦数已生者为“顺”;右边:巽→坎→艮→坤四阴卦推未生者为“逆”。
我们若按文王之前人们对先天八卦卦序的理解,只要调换“兑”、“艮”两卦位置,也完全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伏羲易》:
调换兑艮两卦前后位置对比图
是顺是逆,看你怎么看:若依坤→震→坎→兑→艮→离→巽→乾天八卦卦序,并按时钟指针运动方向来看:
坤→震→坎→兑四阴卦在《伏羲易》中的右下方,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可以表示孕生者;
艮→离→巽→乾四阳卦在《伏羲易》中的左上方,按逆时针方向排列,相应表示成长者。
为何能孕?阴阳交合呀。调换兑、艮两卦位置便表示这个阴阳交合的过程;同时表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统易学体系中的《阴阳鱼图》(也叫“《太极图》”)完美体现了《伏羲易》,或者说传统易学体系中的《先天八卦图》(也叫《伏羲八卦图》)的全部含义。因此我们将《阴阳鱼图》作为易经学说体系的微标。
《阴阳鱼图》中的黑鱼表示坤、震、坎三阴卦,而白鱼上的黑点表示阴卦兑;《阴阳鱼图》中的白鱼表示离、巽、乾三阳卦,而黑鱼上的白点则表示阳卦艮。再说—遍:用传统易学理论所理解的先天八卦图读不出《伏羲易》所蕴含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含义,也理解不了《阴阳鱼图》为何长这样。
《阴阳鱼图》始见于宋代,有不带鱼眼的,这可能是依传统易学先天八卦卦序绘制。但能绘画出带鱼眼的《阴阳鱼图》,要么知道文王之前人们所理解的先天八卦卦序;要么《阴阳鱼图》在很早之前就存在。早到何时,不好判定,但早不过距今5500年前,5500前的八卦图长这样:
在含山凌家滩出土的据今5500年的《玉版八山图》
因古书记载说《连山易》以艮以首,艮代表山,故学者们认为《玉版八山图》为《连山八卦图》。由于在江苏海安出土了据今也为5500年前的刻在骨角柶和鹿角技上的八个六爻数字卦。结合《左传》等记载,我们认为《连山易》由生活于该区域的伏羲氏后裔少昊族所创建,而不是古载上所说的《夏易》,因为地域不对,时间也不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