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悟道心澄明,读经人宁静。
一.题记
《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是孔夫子在春秋年间编订的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运行规范、思想、艺术和历史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易》即《易经》总结了当时中国人对天地人的认识,我们应以崇敬之情待之。
可当看到两千多年过去,解经之书汗牛充栋不免让人戒惧!退一步忽然想起那个姓李名白的谪仙人的《将进酒》随即写下了这个有点戏谑的题目。当然《将进酒》哪是买醉枉说愁呀,他绝对是在醉饮放豪情!“谁道谪仙狂,豪情托举觞”。可经典却也绝不是小尼姑的脸蛋谁都可以在手指上留下滑腻之感的。然既看似戏谑,则实为解压!既已解压故而才敢胆大妄为!
其实“笑弄”两字也不仅是近于“玩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花气袭人,文气化俗。即是玩弄经典也可沾染点文气少点痞气。
二.从计数法说起及对《易经》的认识
人类开始记事可能就开始了计数,有几件事物就画几个象形符号,也就是一个符号对应一个事物,每个位置的符号的位势相等都和对应的一个事物相对应。随着人们认识的拓展和深入可能就开始想办法让计数变得简单而更有效率就产生了进位制计数法如十进位制计数法,用十个数字符号计数(0,1,2,3,4,5,6,7,8,9)并逢十进一,每个位置的位势是其前一个位置(低位)的位势的十倍,这是最常用的计数制度。其实还有一个60进位的计数制度,只不过用了计数单位,如六十分等于一小时。为了实用可以有不同的计数制度如二进位制,八进位制,十六进位制。
伏羲(大约公元前八千多年前)制八卦时可能就发明了二进位制的计数制度,用两个计数符号,一个阴爻⚋(对应二进位制的0)一个阳爻⚊(对应二进位制的1)而且逢二进一,每个位置的位势是其前一个位置(低位)的位势的2倍(2n ,n∈N)。单个符号用来表示两种状态即一阴一阳两个卦象;两个符号的完全相叠可表示四种状态即四个卦象[⚏(00),⚍(01),⚎(10),⚌(11)];三个符号完全相叠就表示出了八个卦象[☷(000),☳(001),☵(010),☱(011),☶(100),☲(101),☴(110),☰(111)],也就是八种状态或八个地址编码;六十四卦也就是六位二进位数字从小到大对应的六个阴、阳爻由下到上的完全相叠得到的六十四个卦象,也就是六十四种状态或六十四个地址编码;从䷁开始表示0,䷗表示1(表示十进位制的20),䷆1 1进位表示一个2(表示十进位制的21),䷒表示1×20 1×21(表示十进位制的3),䷎表示0×20 0×21 1×22(表示十进位制的4),……,䷀表示1×20 1×21 1×22 1×23 1×24 1×25(表示十进位制的63);换算成十进位制数编码从0到63表示了64种状态也就是64个地址。“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拘而演周易”演绎出了六十四卦的卦象,还以这六十四个卦象为地址将当时中国人对天地人的认识所总结的六十四种情况的卦辞和爻辞(经)进行了存储,这就是《周易》。到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53年)末期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撰写了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传(十翼)”,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后期及以后的儒家学者将《周易》的卦、经和传相结合就形成了《易经》。
《易经》的演绎过程应该是最早的数字化过程,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490)年)认为:“万物皆数”即万物皆可数字化。现在的技术用传感器直接将事和物的信息数字化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进行传输和处理实现了真正的数字化。近日司马北先生看上了佩洛西老婆子的恶,也想调侃他的好朋友胡锡进了就在网上发了一张胡、佩年轻时的双人照,这张照片就是数字化处理(拼接)的结果。
其实这只是个奇妙玩笑!数字化的真正奇妙之处在于万物皆数和万物互联,在于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如自动驾驶。
现在我国正在推进各方面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这将从技术层面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易经》卦象(次序)重编
浅读了《易经》数次后,看到了《易经》的卦象推演过程中的二进位计数原理就试着用此原理对阴阳爻,四卦象,八卦象,六十四卦象进行推演,结果使得卦象的推演过程完全变成了二进位数的编码过程,这个过程让卦象的推演变得很简单很容易亦很顺畅。
《易经》六十四卦象的编码方法可从六位二进制数000000(对应坤卦)开始,每次在最低位加1,形成新的编码;0加1为1,1加1进上位1,原位变为0;直到六位加满变为111111(对应乾卦)。《易经》六十四卦象的推演方法直接用阴阳爻可表述为:从坤卦开始,每次在初位加一阳爻,生成一新卦象;阳爻加阴爻变阳爻,阳爻加阳爻原位变阴爻,阳爻升位再加;直到六爻加满全变为阳爻成乾卦止。
基于对六十四卦的二进位制编码认识,对六十四卦的卦序进行了重编并将结果制成了8x8的行列式:
对于这个结果我们只要将每一卦对应的行的三位二进位制编码排在低位,列的三位二进位制编码排在高位就可得到这一卦的六位二进位编码如解卦及其编码为:䷧(001010)。从第一列开始从上到下可以依次读取对应的十进位制0到63的六十四卦的十进位编码如解卦的编码为10(卦序为第11卦)。
这种易经六十四卦卦象的编排既是一种新的编排方法也符合已有的将八卦卦象两两完全上下相叠得到六十四卦卦象的方法。
四.重编的可行性
浅读了《易经》数次后,突然发现在《周易》六十四卦的原来排序中各个卦的卦辞之间前后没有关联性!各个卦辞是一种独立的表达。虽然《易传》的解释将乾、坤二卦关联到了一起,可新的排序将坤卦排为第一卦乾卦排为第六十四卦不但没有削弱这种关联而且新的排序更显示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和事物变化的周期性,每个周期以坤卦开始每次增加一个编码单位到第六十四卦以乾卦结束,这一排序用乾、坤两卦囊括了中间的六十二卦及对应的人们的所有认识。地势坤,托起人间万千事;天行健,盖住世上无限情。
《易经》按照新的编码规律重编后让原来的六十四卦的卦象次序变得有规律可循了。原来《易经》推演过程中所具有的与八卦关联的卦辞表达没有变,每一卦象中各爻与爻辞的对应关系也没有变。因此重编并没有让《易经》失去它原有的意蕴。
其实历史上《易》发展到《周易》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在夏被称为《连山》,是以《艮卦》起始的;殷被称为《归藏》是以《坤卦》为首的。故现在通行的《易经》中六十四卦的排序并不是唯一的亦或在历史上就应该有过一种最好的排序。将易经的六十四卦依新的排序为地址将对应的卦辞爻辞及其传进行重编定是一种可行之法。
五.重编的现实性
易经六十四卦的挂象按照新的方法重编后卦象之间从量变到质变关系更清楚了。
易经六十四卦的挂象按照新的方法重编后六十四卦中的阴阳对映关系也更清楚了。我们先将六十四卦分为两部分,第一卦到第三十二卦为一部分,三十三卦到六十四卦为第二部分;再将后三十二卦的卦序倒过来(从第六十四卦起止于第三十三卦);然后将第六十四卦排到第一卦下面,第六十三卦排到第二卦下面,……,将第三十三卦排到第三十二卦下面我们就可看到这两部分卦象是整体阴阳对映的当然也是两两阴阳对映的,还可以看到他们也是两两互补的(就是两卦相对应爻位阴阳爻相加结果为乾卦)。只有将阴阳对映的两个卦象中的一个卦象每一爻取反,取反得到的卦象才能和另一卦象变得全等(能完全重合)。
这种排列可以做成另外一种8x8的行列式:
也可以将六十四卦的卦象放在一个平面坐标系中让这种阴阳对映性和互补性表现得更直观(见《64卦卦象平面阴阳对映关系图》)。
在六十四卦的阴阳对映性和互补性中,阴阳对映性就像左右手的对映性一样只是一种映射关系而不能完全重合,亦像物和像的关系一样一个人永远不能和镜子中自己的像重合在一起即不是全等关系,也像有机分子中的手性碳原子引起的同分异构体一样形成不同性质的物质(组成和构造相同构型不同,不仅是旋光性不同);他们的互补性也说明了阴阳爻因不同而产生的叠加性。
六.占卜(算卦),预测,可行性研究,机会分析
关照历史,理解当下,昭见未来!这应该是一种做学问的方法。
文王当年演绎的《周易》只是当时周人对天地人的认识的一种总结。由于当时的人口少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天地客观环境比较简单,人们对未来不长时间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约束条件容易把握,预测(占卜或算卦)的准确性可能比较高,因此《易经》被认为是占卜之书。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面对的环境变得复杂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测要求也更高了预测也就变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其实预测只是对未来某一目标的一种分析评估,这种评估只能是一种随机分析即可能性分析,从方法上发展成了《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programming)》,应用上表现为可行性研究和机会分析。
这些工作过程都涉及到人的认识问题即心外无物或心物相映,心物相映被认为首先是将世界划分为主观和客观两部分,主观部分即心(以大脑为载体,不是心脏)包含了意识、认识两个层级。物的部分包含了人的意识和认识以外的一切对象。我们先假定这个划分是准确的!即心是一个集合,物是一个集合;心是物的一个映射。就是认为人(抽象的人)对它自身及其所有外物都是可以有意识和可以认识的!但对于任何具体的人其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对过去事物的认识,对现在事物的认识,对未来的认识都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即开始假定的两个集合的无限性在现实中只是一种假设!而这种划分本身就存在悖论这是因为集合论一开始存在着悖论!即使在《数学规划》中也暗含着一个假定,目标函数的设定和约束条件的设定是确定和完全的。可现实是千变万化的亦是无限的,所谓的确定和完全只能是灵光一显!这样机会分析的说法比可行性研究更确切,这就是偶然地选择(抽签)也能中的的缘由。这也可以理解占卜也有一定合理性的基础。这样讲是否目标就不可把握了呢?不是的,惟有变化是不变的,目标在变目标的辨识追踪也在变,这样目标还是可以被命中或捕获,这个过程少不了数据的即时传输交换与运算及指令即时发送与执行,过程的某一点或时刻的把握是一个微分过程,而过程从启动到完成的运行和积累又是一个积分过程。
七.启示
从伏羲起到现在万余年或数万年过去了,在这个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本身进化了很多,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也发展进化了很多。可我们假定阴阳爻的符号没有变,因为人们开始认识的天地大势或男女性别没有变(虽然沪上的那个艺人游移于男女两性之间可到如今还没有现显出第三性),而八卦卦序的编排和六十四卦卦序的编排肯定并非此前我们看到的一种,不同的人由于认识的不同就做出了不同的排序。《易》发展到《周易》也是一个过程,其在夏被称为《连山》,以《艮卦》为首;殷被称为《归藏》是从《坤卦》起始的。八卦的卦序按照二进位制数码的排序也可能就是当年伏羲制八卦的排序,六十四卦的卦序按照二进位制数码的排序也可能就是当年文王所演绎的卦序;因为这种排序是变化趋势一致且变化最顺滑的一种排序,我们要相信这些人文始祖的智慧,二进位制可能就是他们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创造。承载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汉字也有过了很大的变化,伏羲时代可能只是一些图画,最早的文字现在被认为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出现的,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到了西周后期,甲骨文发展演变成了大篆。到了秦代大篆演化成了小篆,在后来又演化成了秦隶。随着文字字形的演变其表意肯定也有变化。我们阅读经典一定要有历史观,应该将经典放到他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其本意。如“易”字的字形演变并不支持日月两字上下相叠成“易”的说法可其表意“交换,改变”是确定的,故有些说法也就只能是一些说法。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它反映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起始来源和走过的路程,也昭示着她的未来发展走向。一门学问也有他的起始和发展过程,阅读经典和研究某一门学问一定要观照它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和这些知识所反映的深层思想和文化。
我们学习经典要有历史观,学习其他的学问也不可离开他的历史。
絮叨了这么多,谨以几句偈语了结此篇:一乾一坤天地情,人世红尘万千事;六经皆史不可违,所有学问皆因缘。天上有天堂,地下有地狱,人间有经典,心中存敬畏。
2022年10月5日于西安三尺茅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