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GSMArena)
国内市场也出现了小米CC9 Pro、华为P40 Pro 、华为Mate40Pro 等多款有着五个后置摄像头的手机。现在看来,五个摄像头的优势只有一个:营销效果好;短板却一堆:占用面积大、物料成本高、算法协调难等缺点,用最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中看不中用。
(图片来源:华为官方)
后续市场上又涌现了一大批有着后置四摄五摄的产品,但大多数都是一两颗好的摄像头配上几颗凑数镜头,看起来相当唬人,实际上拍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2023年开始,随着消费者逐渐识破「套路」,以及手机内部的空间越来越珍贵,市面上搭载四摄的手机就越来越少,基本只有顶级影像旗舰才会配备。2024年发布的vivo X100 Ultra更是采用了一条全新的解决思路,将影像旗舰的后置摄像头数量减少到了三个,而且每一颗摄像头都能独立输出高素质照片。
同年发布的小米14 Ultra和OPPO Find X7 Ultra均使用两颗高素质长焦镜头来承担人像拍摄和远景拍摄的重任,vivo X100 Ultra则用一颗2亿像素的超高素质潜望式长焦镜头取代两者,既减少了相机传感器的占用体积,还带来了更好的远摄体验。
(图片来源:OPPO官方)
中端以及入门价位的手机也放弃了「摄像头海战术」,普遍回到了主摄 超广角 长焦的三摄组合,甚者已经回到了主摄 超广角的「复古」组合。这并不是配置方面的倒退,同样的造价成本,与其用三颗素质都不高的传感器,不如换成两颗高素质的传感器。手机厂商不再用四摄五摄来滥竽充数,而是打好双摄和三摄的牌。
其实早期的「一亿像素」也是如此, 看似高大上,实际上却存在成像速度极慢、日常像素只有1250万、照片占用空间大等各种缺陷,最终在市场上走向消失。手机影像的像素终于返璞归真,变得更加务实。
手机镜头数量继续减少,最终会不会回到只有一个呢?小雷认为单摄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但三五年之后还真有可能——在液态镜头技术成熟后。
所谓液态镜头就是在手机镜头装入了「人眼的晶状体」,我们之所以能够无缝调节焦距,正是因为眼球中的睫状肌能够自动调整眼球中晶状体的弧度,整个液态镜头在正常情况下为一块完整的凹透镜,当其受到110V电压的刺激后,液面就会发生变化,形成一个凸透镜,产生所谓的聚光效果。
一颗液态镜头可同时承担起主摄、超广角以及长焦摄像头的重任,解决了传感器占用手机过多内部空间的问题,唯一的问题是目前技术仍不算成熟且成本极高。
快充从10分钟倒退到了1小时在电池未取得突破性进步之前,手机厂商只能通过充电速度来提升用户的体验。从早期的5W、10W到65W、100W以及240W仅用了三四年的时间。那些搭载240W的机型能够在十分钟内就充满4000mAh的电池,当时小雷认为,五分钟甚至三分钟充满一台手机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了。
然而技术的发展让人意外:由旗舰手机带头,手机的充电功率从240W迅速降到了100W上下,充电时长从10分钟以内回到了40甚至50分钟的时代。这也是小雷对近两年新机最不满的点:明明之前刷牙时就能充个80%左右,现在连充30%都费劲。
至于销量出色的小米数字系列,小雷认为它的成功并不全是依靠小屏的特性,而是直屏直边 2.5D背板 没有阉割的处理器 优异的续航 还算不错的影像表现共同组成的,小屏只是一个加分项。
数码博主@智慧芯片案内人 公布的iPhone 16系列机型销量数据显示,定价更贵的iPhone 16 Pro Max 反而占到了总出货量的50%左右,几乎是其余三款之和,显然用户还是更吃大屏手机这一套。
小雷认为,如果小米16放弃小屏旗舰,继续保持当前的配置组合,并将尺寸放大到6.7英寸的话,销量可能会更加可观。
在小雷看来,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小屏手机,只是在同质化死水中翻出来的小水花而已,类似的小水花还有游戏手机、超薄手机、双面屏手机等等。
手机「全能电脑」化,轻薄只可成追忆小雷至今仍记得小米10至尊纪念版所带来的震撼,不是说它的配置有多么夸张,而是近乎1cm的厚度和222g的机身重量所带来的坠手感:在日用时的体验非常差,小雷后面又买了一台iPhone 12来平衡。
早几年厂商为了在一台手机里塞入更多的「料」,完全不在意手机的厚度和重量,半斤砖头机比比皆是,甚至出现了vivo X Fold这位311克的重量级选手。
后来,手机厂商们开始对产品进行「瘦身」计划:更换更轻、更薄的机身材质、减少内部硬件的堆料、用视觉差的方案让产品看上去更轻薄等等。
小米Civi系列便是这个时代下的典型产品,它是小米旗下唯一一条主打超轻薄和女性用户的产品线:轻薄外观、加强版的前后相机搭配中端芯片,配置和定价还算良心,算是雷科技编辑部比较看好的一条产品线。
(图片来源:小米官方)
然而后续结果大家看到了:Civi系列不但没能成为小米的标志性产品线,发布四代产品后依旧热度平平,以小米Civi 4 Pro来说,目前它在京东官方渠道的评价数量为5万 ,而和它定价相似但主打性价比的REDMI K80,在同一店铺的销量为20万 ,且后者发布时间更晚。
显然,在相同的预算下,用户更愿意选择更水桶的性价比机型,至于网上那些狂吹自己需要轻薄机型的群体,依旧只是一小戳人。市场已经证明:全能水桶机不一定会成为爆款,但不全能的机型可能连上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
写在最后手机发展规律有迹可循。无论是硬件的堆叠,还是参数的提升,显然都算不上什么大创新,就如苹果当初击败诺基亚靠的不是参数,而是全新的交互方式和颠覆式的创新,而这些,远比那些「冰冷的硬件」和「参数」的提升更有价值。
这样看,手机镜头数量的减少与增加、快充时间的缩短或者变长,屏幕大小的改变,以及手机重量的增减,可能都不是决定一款产品好与坏的根本原因。一款手机的好与坏靠的是产品的平衡,在物理定律的框架下,在技术、设计、制造、成本、生态、商业等等维度求得一个最佳组合,这是一门艺术。
总而言之,只有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回归到用户真正的使用体验,才能打造好的产品,手机是这样,PC是这样,App是这样,汽车是这样,所有产品不外乎如是。
25年1月7日,CES(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5 即将盛大开幕,雷科技报道团已飞赴美国现场整备,届时我们将对CES展开全程专业报道,敬请关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