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与苹果同一天“撞车”发布新品的,目前可能只有华为一家。
凭借全球首款量产三折叠手机,华为的人气出奇高涨,“科技春晚”的名号似乎要易主。19999 元起售的 Mate XT 很夸张,几乎是华为当前售价最高的智能手机,但这并不妨碍它成功吸引了外界的注意力。历经多代沉淀,华为将内折、外折两条产品线上所积累的技术,放到了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上。
三折屏形态很吸睛,展开后的大屏很震撼,前期不仅一机难求,华为线下门店的展示机都是锁在柜子里,普通人很难买到,也很难体验到。因此,外界对Mate XT的产品力、体验感,以及第一款三折叠手机的完成度怎么样,新形态的前景如何,有更大的期待。
如今Mate XT热度已不如前,外界对三折叠的讨论回归理性,逐渐摆脱了“朝圣”的眼光。
抱着好奇的心态,小雷拿上了 Mate XT,作为主力机使用了一段时间。全球首款三折叠好不好用?体验有没有为三折叠形态让步?新形态对日常使用究竟是有帮助还是有退步?这篇深度体验内容一次讲明白。
学会开合是使用Mate XT的第一堂“必修课”“折叠新物种”的气场不言而喻,无论是我还是其他拿到华为Mate XT的用户,在驾驭它之前,如何优雅地开合,是一门必修课。好比“一夜暴富”的你买了一辆超级跑车,你需要花时间适应它超低矮的坐姿和夸张的剪刀门,优雅没什么用,但至少要让人知道你很有经验。
就算你到华为线下终端体验这款手机,旁边也会有工作人员全程看着,第一件事就是教你怎么样展开和折叠。为了让你对Mate XT的可靠性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包装纸、系统开机引导等会多次强调各种注意事项。
(图片来自雷科技摄制)
顺带一提,Mate XT上的这条外折铰链,现在也支持一定角度的自由悬停,有必要的话可以当做支架来使用。个人不建议这么做,毕竟屏幕部分朝下,很难说不会发生什么摩擦。
也有人好奇这样看起来纤薄脆弱的机器,一旦折错会造成什么后果。小雷一开始也很担心这个问题,初上手时也因为对折叠机构不够了解,反方向折了几次,其实这套天工铰链系统有一定的强度,能承受一定的挤压和拉伸,但如果发现很用力都掰不动的话,就该想想是否搞错方向了。
实在不行可以看看网上的“反面教材”,前几天就有人因为喝醉了反着掰手机,最后弄坏了。
这么多天当做主力机使用,可以确认Mate XT的铰链有一定的抗压强度和整机刚性,但由于机械结构复杂,铰链处对应的屏幕位置依旧会相对薄弱,想要用得长久,必须有保护手机的意识。
闭合时,可以将两处铰链同时弯折,双手做出向内压缩的动作。外人看来,你就像变了一个“魔法”,将三台设备压成一台小小的手机。为什么是“三台设备”?后面会提到。
屏幕背面上那片金色的匠造徽标,小雷认为应该是给前置摄像头散热的,顺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图片来自雷科技,图为40W折叠充电)
初步猜测华为并没有给Mate XT设置两套充电逻辑,是因为折叠起来热量难以散开,温度过高时系统会短暂降低充入功率,待电池温度下降后再恢复,也因此充电时间更长。
小雷又用66W原装头测试了一下Mate XT展开状态下的充电,充满需要78分钟,峰值功率为47W,但受更高功率影响,机身温度更高,功率很难维持在高位,充电时长反而和折叠状态下的40W充电接近。
(图片来自雷科技摄制)
针对2倍这一数码裁切的焦段,Mate XT的成片解析力控制得不错,没有因裁切导致明显的解析力下降,可以作为日常焦段使用,偏窄一点的视野更利于构图,也少了畸变的问题。另外,Mate XT预览窗支持实时HDR演示,并且拍照速度很快,几乎不存在严重的成像迟滞。
说到解析力,大家可以试试“数毛”场景,因为猫毛可以很直观地展现手机影响的解析力。小雷尝试了 2 倍、5.5 倍和 10 倍这几个焦段,Mate XT 对毛发的细节保留有点超出了我的预期。
(图片来自雷科技摄制)
即便是小猫躲在阴凉光线不好的地方,10 倍这一融合计算的焦段也不虚,这让我对它的硬件组成产生了兴趣。
(图片来自雷科技摄制)
拿着Mate XT,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走在路上,小雷都感觉比以前更受关注了。
走在街上一开一合,Mate XT好不好用的问题马上可以抛之脑后。因为只要在公共场合展开它,你就会变成社交的中心。亲戚们经常上网看新闻,对华为的三折叠有一定的认识,看到小雷手上有Mate XT,都凑了过来看,有的趁机“合影”留念了一番,也提出了像“加了多少钱”“是不是很难抢”“好不好用”“会不会很容易折坏”之类的疑问。
不过当问到他们会不会考虑这一类手机时,多数是一口否决,一方面是对买手机的预算有限,认为手机不值得花这么多钱,也有的认为下一代产品更好更便宜,现在只是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路人对Mate XT的反应相对平淡一些,只是看到了会轻声向旁边的人分享,偶尔会有小孩子惊讶,对“野生三折手机”的情绪并不像网上说的那么热烈高涨。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不代表Mate XT的热度完全靠无意义的炒作堆砌而来。
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双折叠放在今天既不是什么秘密,也不再是多么稀奇的科技产品。新形态的科技产品总是很受市场待见,更何况全球第一款三折叠设备出自国产品牌之手,我想,许多人是为这个形态和名气买单,哪怕是加钱。
(图片来自雷科技摄制)
这样的属性是有保鲜期的,当产量增加、技术和供应体系走向成熟、同品类选择更多、品类均价打下来之后,Mate XT会成为过去式,这是双折叠曾经走过的路。有了华为打榜样,接下来就会有第二家厂商跟进量产三折叠,或者是推动三折叠项目落地。
再或者,等到三折叠的供应成熟之后,Mate XT可能会短暂消失,Mate X系列接棒三折叠,华为正式脱离双折叠赛道,把三折叠打造成自家折叠屏系列的特色。这是小雷的个人猜测,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还可以回来“考古”。
一些厂商似乎也在布局更激进的产品,赵明曾对外宣称荣耀有四折叠方面的技术储备,科技发展的速度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Mate XT的火爆还像是在昨天。但如果三折叠能够更贴近一下我们的生活,它的实用场景,其实很值得期待。
折叠屏迎来了“3”的起点,起点由华为书写,那么下一个引爆新形态的品牌,又会是哪个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