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故事 > 勇攀地球第三极科考高峰——院士讲述青藏科考的故事
勇攀地球第三极科考高峰——院士讲述青藏科考的故事
来源:新华社
2022-08-26
333
管理
这是在扎西宗乡拍摄的珠穆朗玛峰(2022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珠峰,对揭示环境变化机理、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 2022年5月,科考队员向地球之巅发起“冲顶”,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创造了历史。 青藏科考取得了哪些重量级突破?科考背后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多位投身青藏科考事业的院士专家。 从“摸家底”到“看变化” 我国历来重视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研究,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首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前后历经20余年,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关于青藏高原的科学资料很少。因此,第一次青藏科考的主要目标是摸清‘家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曾主持第一次青藏科考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说。 孙鸿烈介绍,第一次青藏科考仅关于西藏地区,就发表了《西藏土壤》《西藏地貌》《西藏河流与湖泊》《西藏昆虫》等专著30余部共40余册。这些成果填补了对青藏高原科学认知的空白。 这是在扎西宗乡拍摄的湿地风光(2022年5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此基础上,第二次青藏科考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 “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第一次主要是‘摸家底’,第二次则要‘看变化’。”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说,我们要努力取得重大科研突破,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5年来,第二次青藏科考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协同攻关,聚焦重点区域,拓展科学研究和野外考察的广度和深度,填补了重要区域战略空白,摸清了青藏高原本底情况。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任务集成和成果凝练,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姚檀栋介绍,在冰川变化、生态研究等研究领域,我国已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方阵,随着研究的推进,相信我们会在国际上展示更多新发现和新进展,将在相关科研领域拥有更多国际话语权。 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珠峰科考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4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13名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 2022年5月4日,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科考队员展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旗帜。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 摄 这些科考队员克服极寒、缺氧、积雪等挑战,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创造了多项科学考察研究新纪录。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中运用了一系列先进设备和仪器,“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冰川雷达测厚仪、微波辐射计、大气湍流观测系统等的使用有力提升了观测精度和探测水平。 “本次科考利用直升机和浮空艇新平台,首次对珠峰地区二氧化碳、甲烷的垂直分布进行了测量,获取了珠峰地区二氧化碳、甲烷的地面浓度及其通量变化、柱浓度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珠峰科考生态系统分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说。 朴世龙介绍,长期以来,由于高原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观测数据匮乏,相关研究工作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准确估算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数据支撑。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实现了从‘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登山模式转变,实现了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登山思路的转变,实现了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应用,取得了重要国际影响。”姚檀栋说。 艰苦奋斗的科考精神接续传承 卡车陷在河沟里,大家就跳下来一起推车;中午只能就着凉水吃压缩饼干;出现了高反、感冒,扛一扛,好了继续工作……时隔近50年,孙鸿烈对第一次青藏科考野外考察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没有哪一座山峰比人更高!”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环境艰苦,但一代代科研人员不畏艰险、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着科学高峰。 “这是青藏科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孙鸿烈说,第一次青藏科考时,科考队员们精神状态非常好,尽管条件艰苦,有时甚至会面临生命危险,但从没有人叫苦,更没有人退缩,大家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完成科考工作。 几十年过去,第二次青藏科考与第一次相比,保障条件好了,仪器设备先进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接续传承。 5年来,科考队员们风餐露宿、爬冰卧雪,世界屋脊上处处留下了他们架设设备、采样观测的身影。第二次青藏科考实施以来,共有1900余位女科学家参与其中,约占科考队员总数的32%,她们同样无惧高反和严寒,发掘考古遗址、踏访无人区,获取了大量珍贵资料,展现了巾帼风采。 2022年5月4日凌晨,珠峰科考队员从突击营地出发,向珠穆朗玛峰顶发起冲刺。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 摄 今年5月4日,当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时,等候在珠峰大本营的多位科学家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朴世龙对此记忆犹新。 “我们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尚且感到身体不适,登顶工作组要携带沉重的设备攀上海拔8000多米的峰顶,还要完成设备架设、样品采集等工作,他们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朴世龙说,从他们身上,切实体会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传承下来的奋斗精神。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不断向更高的科学目标迈进。”朴世龙说。(记者陈芳、张泉)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天泰悠然(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